夏日,宁夏固原西吉县月亮山,茂密的树林和翠绿的草甸交织成绿色的海洋,清风拂过,空气中浸润着松针与泥土的清新气息。
月亮山在西吉县城西北端,是葫芦河、清水河和祖厉河的发源地,也是西吉县水源供给地。
“我当护林员已经20年了,看着山上从有几棵树苗变为现在成片的树林,就像看着我的孩子成长一样,很欣慰。”护林员杜学明清晰地记得,以前的月亮山很是荒凉,山上看不见一棵树,即便是下了雨,山里也存不下水。
上世纪80年代,因过度放牧和无序开垦,月亮山生态环境恶化,常年干旱少雨,区域内三条河流曾一度出现断流。1998年开始,西吉县相继实施退耕还林、荒山造林、封山育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,一批又一批的造林人来到这里开始种树。
月亮山航拍。马文海摄
记者在月亮山西部祖厉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现场看到,新栽的云杉、油松长势良好。作为黄河流域六盘山生态功能区(宁夏段)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(以下简称六盘山“山水工程”)的子项目,这片区域通过补植改造、抚育管护等措施,修复低效水源涵养林7893.6亩。
由黄到绿,由绿变美,当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,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。
“看这新栽的树苗,就像给大地穿上了‘防护铠甲’!”站在月亮山的山梁上,西吉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室主任牛慧军不由得感慨: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不见牛羊。
月亮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六盘山“山水工程”的一个缩影。该项目涵盖林草生态修复、河流湿地生态修复、矿山生态修复等6大类103个子项目。截至今年5月,已开工101个子项目,完工20个,整体开工率达98.06%,这片土地正一步步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北象山脚下的隆德县,则在探索另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。
北象山下的“花田云海”民宿。 人民网记者 阎梦婕摄
“花田云海”民宿中,主理人姜保热情地招呼着远道而来的游客。
“我们民宿的发展,离不开北象山生态改造带来的变化。”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北象山,姜保感慨地说:“以前这座山都是秃的,这几年山绿了,环境好了,游客也多了。”
站在小院里极目眺望,层层叠叠的树木宛如绿色波浪,成片的板蓝根花随风起伏。谁能想到,这座绿意盎然的生态宝山,几年前还是生态破坏的“重灾区”。
“北象山矿区曾是长期采矿留下的‘生态疮疤’,土地破碎、植被稀少,裸露的山体水土流失严重,地质灾害风险突出,一旦下暴雨就有滑坡的风险。”隆德县自然资源局项目办主任薛新乐翻出治理前的照片——只见照片中大片的开采区寸草不生,植被损毁严重,与如今的葱郁景象形成强烈反差。
为了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,消除地质隐患,隆德县实施了北象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:“为解决陡坡绿化难题,我们创新采用‘挂网喷播植生+密植坡面+补植补栽’技术,将含有植物种子、肥料、保水剂等的基质喷播到坡面上,让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也能扎根生长。”薛新乐说。
经过不懈努力,北象山渐渐有了生机。最先冒头的是嫩绿的草芽,接着,紫穗槐、刺槐等树木也茁壮成长起来。曾经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,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,地质灾害隐患也基本消除。
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,北象山的旅游价值逐渐凸显。
姜保看着眼前的荒山一点点变成青山,从浅绿到深绿,原本做花卉生意的他在其中发现了新商机:开民宿。
“刚开始,朋友们都不太看好,觉得在这么个荒山边上开民宿,太冒险了。”姜保回忆道,“他们没有看到山的变化,而我坚信,这座山会越来越好。”事实证明,姜保的眼光没错。“花田云海”民宿从最初的10多间房扩展到近30间,每到夏季旅游旺季,房间早早便被预订一空。
推开“花田云海”民宿的木窗,北象山层叠的绿意顷刻涌入眼帘。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,还能品尝到当地特色美食,搅团、野菜成为餐桌上的热门菜品。
不仅“花田云海”,2024年六盘山文旅康养区新增的5个民宿集群,正以22%的游客增幅印证着“生态账”如何化作“致富经”。“现在,靠着这座山,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,真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。”姜保笑得合不拢嘴,“谁能想到,当年只想好好种花的我们,现在收获了‘花海’。”
自2023年 “山水工程”启动以来,这里交出了亮眼成绩单。2024年10月,固原市更以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系统治理成果入选联合国“自然城市”,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。
从废弃矿山到生态绿洲,从水源短板到绿色屏障,宁夏六盘山“山水工程”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
(责编:王文)